武隆:“带文化”的苗汤一年卖出1500公斤
“天池苗寨”经过改造升级,吸引众多市内外游客前来。(资料图片)记者 罗斌 摄/视觉重庆
(相关资料图)
“大河涨水小河满,文凤儿女尽欢颜。留住青山是金山,凤凰飞在彩云间……”
近日,位于武隆、彭水、丰都三地交界处的武隆区后坪乡文凤村,又迎来一批外国游客。迎宾酒、长桌宴、苗族山歌、苗医苗药、苗家榨油坊,一项项充满民族特色的体验活动,让客人们新奇又兴奋,赞叹不绝。
“这几年,以文凤村为代表的村不断挖掘特色文化、推行‘三变’改革,让更多群众通过旅游实现了增收致富。”6月28日,后坪乡乡长周俊峰告诉记者。
巧打文化牌,吸引四方客
云雾缭绕的青峰脚下,是层层叠叠的梯田。梯田中坐落着古色古香的苗族村寨——文凤村天池苗寨。
进入寨门,沿着清澈的太阳湖来到广场,这里架设着绘有苗族图腾的大鼓;穿行在村中,一幢幢苗家吊脚楼,依然保留着飞檐、斜面、小青瓦的民族特色;村落中,散落着可体验传统方式加工的面坊、榨油坊、酿酒坊等。
“村寨无路苦连天,酸甜苦辣都尝遍。二路红军星火燃,百年红杉耐岁寒……”年近八旬的曾世红老人唱起当地人创作的山歌,时而悠扬、时而激扬的歌声在山间回响。
文凤村党支部书记赵俊介绍,苗寨建造于晚清时期,因常云雾缭绕,也被称为“云上苗寨”。这是目前我市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群之一,已被纳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、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,去年还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遗旅游村寨。
目前,后坪乡已申请了14项非遗项目,包括后坪山歌、后坪木器、神豆腐等。这些在每个村均有体现,但在文凤村最为集中。
传统文化是历史的印记,也得到了村民的自发保护,村民们在修建、加固房屋时,都较好地保持了传统建筑风貌。
还有不少村民自发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。比如:曾世红向年轻人和小学生传授山歌演唱技巧,现在村里几乎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上两句;冉茂云定期在天池苗寨的木器非遗工坊开设培训课,教村民用传统技法制作木碗、木桌等,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学习……
“越是民族的,就越是世界的。来苗寨的国外游客,特别喜欢体验榨油、苗绣等技艺,这也是我们身在大山中,仍能不断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根本原因。”赵俊说,今年上半年,已有上万名中外游客到访文凤村,体验这里浓厚的苗族风情、感受浓厚的苗族文化。
围绕旅游业,村民就业忙
6月30日,村民杨世超和妻子一直忙着将“苗汤”(苗族米酒)进行灌装、包装,准备迎接周末游客小高峰。“以前的苗汤只能卖给周边的人,加了‘文化’在里面,一年卖出去1500公斤不成问题!”杨世超说。
2018年,村里大力发展旅游业。杨世超回到家乡,抱着试一试的心态“捡”起了尘封20年的酒坊。2019年,“云上苗寨·幸福后坪”正式开寨,吸引市内外大量游客。杨世超的米酒市场反响不错,为了顺应市场需求,他又在米酒中加入了从山上采的桃花,并对“苗汤”的历史和功效进行挖掘,用文化对米酒进行“包装”。
“很多游客进门先看介绍,了解‘苗汤’的发展历程后,都愿意掏钱买这种‘带文化’的酒。多的时候有二三十人排队,我两口子收钱都搞不赢!”杨世超说。
旅游业现已成为文凤村最重要的产业,为许多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机会:对人热情、能说会道的谭登林当上了讲解员,和其他四五位村民一起,为游客讲解当地的红色文化;做事认真负责的村民被聘去打扫、管理民宿和酒店,成为接待员;对当地蜂蜜、竹笋等山珍了解较多、深谙市场营销的村民成为了推销员,他们将本村、本乡甚至后坪周边土特产销售到全国各地;还有不少村民围绕旅游业,从事种植养殖,农产品就近提供给周边的民宿、农家乐。
现在,文凤村村民生产、生活都与旅游产业紧密相联。去年,文凤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.1万元左右,较2014年翻了至少一番。
推行“三变”改革,让村民多重增收
村民陈天文家房屋面积较大,除开自住,他将余下的383平方米空闲房屋出租给村里的苗情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,每年能获得1.7万元收入。
2018年10月,后坪乡引进武隆区喀斯特旅游产业公司。该公司以300万元入股苗情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,44户村民以“田、地、林、房”10年经营权折资合股联营,形成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的经营模式,共同发展文旅产业。
目前,仅天池苗寨就已完成一期改造民宿19栋109间房,共有161张床位。其中,精品民宿有56间房90张床位。每到夏季和节假日,天池苗寨就“一房难求”,房价从100余元到1000余元不等。
“每年我们还会根据村集体经济的收入情况,进行固定分红和二次分红。”赵俊表示,这样一来,一户村民往往就有务工、农业产业、分红等多重收入,每家每户发展旅游业的热情更加高涨。
去年,文凤村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,实现旅游总收入约1400万元,直接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。
本报记者 罗芸
记者手记>>>
乡村旅游既要风景美也要“有文化”
罗芸
入夏以来,武隆区文凤村的游客陡然增多。作为“鸡鸣三县”的村落,为何能吸引源源不断的游客?答案是,文凤村的乡村旅游打好了“特色牌”,实现了可持续发展。
乡村旅游要让游客既能在此享受大自然美景,也能体验当地居民日常的、传统的生活方式,获得在城市里难以获得的体验。
首先,要挖掘本地的特色元素,形成独特的IP。不少地方发展乡村旅游,缺乏显著的特色,没有响亮的招牌,同质化现象突出。而文凤村就找准了自身特色,深入挖掘本地民族文化、红色文化等,从而打响名气、避免同质化竞争。
其次,要围绕旅游业实现多元化发展。乡村旅游吸引城市游客的一大要素是乡村生活体验。除田园风光外,乡村还可以从日常生产、生活中挖掘出参与感强、观赏性强的活动,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沉浸式项目,让游客感受到乡村生活的乐趣。
第三,要让更多村民参与到产业发展中。目前不少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,村民参与度不高,融入产业程度不深。这就需要当地在发展旅游产业之初,进行制度设计,通过延长产业链、改革创新等,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、增收渠道,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。
标签: